【原標題:新春看新風】

  “節”儉商海春/漫畫(新華社發)

  香包傳遞新春祝福。高剛/攝

  “快樂行小分隊”倡導健康生活。楊廣/攝

  一場瑞雪迎來馬年新春。李鈺之/攝
  編者按 共敘親情友情,弘揚文明新風。一年一度的春節,延續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精髓,也由於加入了時代風尚元素而呈現出新風貌。今年春節長假期間,本報記者走進生活深處,尋找並記錄下了馬年春節的“新變化”。通過這些片段,透過濃濃的年味兒,我們能體會到社會文明進步的新風尚、新氣象。
  “大年初一我值班”
  新風觀察員:本報記者趙曉星
  地點:北京西城
  關鍵詞:最“特殊”
  1月31日,大年初一。上午8點,記者跟隨北京市西城區檢察院駐所檢察室副主任王際新和幹警劉焱駕車直奔西城區看守所,體驗那裡特殊的“年味兒”。
  西城區檢察院駐所檢察室有一項“365天無縫隙駐所檢察”工作制度,因此,即便是節假日,駐所檢察官仍會堅守在工作崗位上。
  一路車少人稀,暢通無阻,記者一行半小時左右就到達了看守所。大年初一,對老王和小劉來說並不清閑,二人一進駐所檢察室的門便開始忙碌起來。小劉打開電腦登錄監所檢察信息系統查看最新收押和釋放人員情況,老王去監控室查看監控情況。老王足足查看了半個多小時,沒發現異常情形,便對小劉說:“記《檢察日誌》,上午9點回放和查看昨晚監控視頻,無牢頭獄霸和虐待在押人員情形。”
  之後,二人開始對3個監區進行巡視檢察。監區掛上了紅色的中國結和紅燈籠,增添了喜慶的氛圍。老王和小劉每到一個監室都會停一下,跟在押人員聊聊天,瞭解他們的生活和思想情況。有在押人員問自己案子的訴訟進展和法律問題,老王和小劉就耐心地一一解答;遇有情緒低落的在押人員,就問明緣由,想方設法消除對方的不良情緒。
  巡視完3個監區,已到中午吃飯時間。老王和小劉這才抽出空來給親朋好友打電話拜年。下午剛一上班,就有民警拿著一張《約見駐所檢察官申請表》找到老王——因為是春節,總會有在押人員出現思想上的波動。而對在押人員進行談話教育,也自然成為春節期間駐所檢察官的一項重要職責。
  下午5點,老王和小劉結束了一天的工作。在值班日誌最後一行,老王寫道:今天值班檢察,監管場所秩序穩定,無異常。“過一個祥和的春節對咱們駐所檢察官來說更有意義,因為監管場所牽繫著外面的大社會,咱們的責任重大啊!”返回途中,老王對小劉說。
  小小香包賀新春
  唐穎
  新風觀察員:本報特約記者唐穎
  地點:江蘇徐州
  關鍵詞:最“民俗”
  聽說春節期間,徐州潘安湖景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作品展演”活動,初五有了時間,記者驅車直奔景區。剪紙的、做布藝的、捏面人的、捏糖人的……民間藝人們個個心靈手巧,游客圍著看他們現場秀手藝,好不熱鬧。
  一串串懸掛著的艷紅蔥綠的香包透著濃濃的年味兒,引起記者的註意。一位老大娘正坐在那裡做香包:一雙巧手、一把剪刀、一塊七彩絲綢……不一會兒,一個精美的香包便誕生了。記者忍不住和老人聊了起來。
  老人名叫王秀英,75歲,是全國赫赫有名的民俗文化村——馬莊村文聯民俗協會副主席,她的作品可以被標識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作品”。老人從小就喜歡民間手工藝製作,只是多年來忙於生計,直到50多歲,她才開始專心做香包,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從贈送親朋好友,到公開出售作品,再到後來參加民俗文化展,她的名氣越來越大。2013年,她成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記者看到,琳琅滿目的香包,都是以喜慶吉祥為主,老人創作的“公子香帽”獲首屆徐州香包大賽銀獎,並多次在省市民俗文化節上展出。為了迎接馬年的到來,老人特地設計製作了“金馬騰飛”的香包,實在是供不應求。
  “今天的中草藥香包尤其受歡迎。帶個香草袋,不怕五蟲害。”老人介紹說,“這段時間流行性感冒肆虐,買香包的人更多了。我讓中藥房的老先生給配了防治感冒的中草藥,縫到絲綢製成的香包里,有抗病毒的功能,很受歡迎。”
  離開時,記者買了一個大紅的香包掛在車裡,滿車都洋溢著新年的祝福與喜悅。
  聚餐的傳統打破了
  張仁平
  新風觀察員:本報記者張仁平
  地點:福建尤溪
  關鍵詞:最“清新”
  2月3日,農曆正月初四,記者回到了家鄉——福建省尤溪縣。按照慣例,每到這一天,就像約定俗成一樣,記者都會接到家鄉來電,邀請在外工作的同志回原單位尤溪縣檢察院,先聚會再聚餐。只是,十多年的“傳統”在今年被打破。“我們歡迎大家回來坐坐、聊聊,凝聚情誼,但聚餐取消了。”負責宣傳的幹警小詹說,這是一大變化。
  春節期間,院里由領導和幹警值班。與往年不同的是,今年過年值班,沒有盛裝花生、瓜子、年糖、年餅的果盤,有客人來訪,只送上一杯清茶招待。“這是建院以來第一次。”小詹說。
  “發生變化的不只在機關單位,家裡過節的方式也在悄然改變。”小詹告訴記者,往年除夕,請家人一起過年,她提前二十多天就要向酒店預訂年夜飯,一大桌菜少說也要2000元。今年,她把親人們請到家裡,大家一起動手包餃子、煎年糕,圍爐夜話,多了一份儀式感,比起簡單地在酒店吃喝,感受到的親情味和年味更濃了。
  馬背民族的好聲色
  其其格 範德銀
  新風觀察員:本報記者其其格、範德銀
  地點:內蒙古呼和浩特、通遼等地
  關鍵詞:最“歡騰”
  當全國人民歡慶馬年春節的時候,生活在祖國北疆的馬背民族也同樣沉浸在節日的歡樂氛圍中。
  春節期間,大型民族歌舞劇《勇敢的鄂倫春》在內蒙古烏蘭恰特大劇院連續上演。唯美的色彩,詩意的畫面,天籟般的歌聲,給各族群眾送來視聽精神盛宴,也讓有幸在現場接受民族文化熏陶的記者大飽眼福和耳福。這邊的演出還沒有落幕,那邊通遼市扎魯特旗嘎亥圖鎮呼和哈達嘎查的農牧民又拉起四胡唱起歌,慶祝馬年的到來。
  節日期間,文藝輕騎兵——烏蘭牧騎深入農村牧區、街道社區、廠礦企業送去豐盛的精神食糧。祭火儀式、蒙古族服飾大賽、駱駝文化節等多種具有民族風情的活動接連不絕。系列冰雪賽事同樣如火如荼,冬季那達慕、草原冰雪嘉年華等活動精彩不斷,為各族人民帶來激情與歡樂。
  生活在城裡的蒙古族同胞也有著自己的過節方式,他們不但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習慣,也融入了漢族的貼對聯、掛彩燈等習俗;同樣,漢族人也愛上了美味的蒙餐,從一個側面展現了民族和諧團結的景象。
  “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炒米奶茶手把肉,今天喝個夠!”豐收的牧人穿上節日的盛裝,擺上了特色的宴席,唱起了歡快的草原歌曲。
  江邊暴走盡享快樂
  花耀蘭
  新風觀察員:本報記者花耀蘭
  地點:湖北武漢
  關鍵詞:最“健康”
  清晨,鬧鐘驚擾了好夢,睜開眼睛,聽著外面“呼啦呼啦”的北風,遲疑了幾秒鐘便爬了起來。大年初四早上7點,“快樂行小分隊”的成員們準時來到了漢口江灘。“新年好!”“新年好!”互相拜年後,大家精神抖擻地邁開了大步。
  江邊的蘆葦都收割了,視線特別寬闊。風聲和各種各樣的鳥叫聲夾雜在一起,如同歡歌、戰歌,讓人振奮。“天氣預報也太準了,說初四變天真變了!”“這是咱們入冬以來碰到的最大的風了!”大家說說笑笑,腳下卻絲毫沒有放鬆。
  2010年11月,記者和同事們響應院里積極開展8小時外活動的號召,成立了江灘“快樂行小分隊”,提出“走走健康,快樂永遠”的目標,每周暴走一次,不管颳風下雨還是嚴寒酷暑從未間斷,雖然到現在只剩下9名“常委”了,但大家相約要一直走下去。
  “哈哈,今天9名‘常委’都來了,正好是九馬奔騰啊!”大伙兒說著,笑著,不知不覺就走到了長江二七大橋,又折返到了武漢關,離長江越來越近,冬泳隊員矯健的身姿也越來越清晰,幾名剛上岸的老朋友向大家問好。雖然是過年,而且天氣也不好,但晨練的人卻不少,放風箏的、打陀螺的、踢毽子的、打網球的……一群老太太在樹下跳舞,音樂放的是“十八的姑娘一朵花”,惹得大家開懷大笑,笑聲中,也仿佛看到了她們年輕的模樣。
  早上9點20分,不到兩個半小時,全長14公里的路程走完了,大家笑著告別。記者停下腳步,又看了看節日中的江灘,樹叢中幾棵梅花開了,紅的綠的,更添了幾分喜慶。往年這裡還是放煙花、炸鞭炮的好地方,今年大家環保意識增強了,地上除了落葉,一絲煙灰也看不到了。
  西湖船工的心愿
  鄭赫南
  新風觀察員:本報記者鄭赫南
  地點:浙江杭州
  關鍵詞:最“民間”
  去杭州,總要游西湖。
  春節前,記者和家人踏上返鄉“春運”之旅。因高鐵不能直達浙江省衢州市,所以我們決定到杭州後換乘。這樣稍作停留,就有了一點兒間隙去西湖。
  冬日暖陽下的西湖,伴著微風,波光瀲灧。遠眺一下,就能看到三三兩兩的小木船搖蕩在湖面上。走近一看,木船上有一張小圓桌、兩條木椅,椅子上罩著典雅的青花座套。“坐一下吧,游西湖最好泛舟湖上,欣賞‘水光瀲灧晴方好’啊!”在斷橋邊泊船處,一位面龐黝黑的船工笑著介紹。雖然150元一小圈的價格不算優惠,冬日的風也有些凜冽,但孩子躍躍欲試,記者一家也沒有嘗試過冬日泛舟西湖,便上了船。
  “下雪的時候,遠遠看去斷橋似斷非斷,所以人們稱之為‘斷橋殘雪’,這是西湖十景之一……那邊是政府新建的音樂噴泉……遠遠能看到塔尖的是雷峰塔……”船工邊緩慢地搖槳,邊向記者一家講解沿途景緻。這位來自浙江桐廬的老船工,已經從事西湖泛舟工作15年,他對西湖的典故如數家珍,對西湖的變化也看在眼裡。
  說到過年,這位船工心情激動:“我人在這裡,心已經在桐廬啦。家裡房子寬敞明亮,可不似杭州這樣租金高、房價貴。”遺憾的是,他大年初二就要趕回西湖繼續上班,因為春節期間泛舟人會更多。“按照勞動法,節假日上班應該雙倍或者三倍工資啊!”對記者的話,他有些吃驚。“從來沒有拿過啊,我們連保險都沒有,不過是打打工罷了。”船工說著,臉上現出了無奈。
  歸途中,杭州的一位出租車司機告訴記者,桐廬很多人都在西湖當船工,在當地人看來,船工們算“新杭州人”。記者心裡期待,這種“新”只是時空意義上的,而非因此遭受差別對待。相信這也是那位西湖船工最大的心愿吧。
  春節種下12棵樹
  邱春艷
  新風觀察員:本報記者邱春艷
  地點:湖南湘潭
  關鍵詞:最“環保”
  老家不在同一地的夫妻傷不起。按照“輪候”的原則,今年記者一家在岳父家湖南省湘潭縣過春節。為了讓這寶貴的假期更有意義,記者總結了過節三句訣:少搓麻將多散步,少放鞭炮多種樹,少吃葷菜多吃素。
  岳父家在一個小鄉村,有山有水。雖然湘潭人愛搓麻將,過節尤其如此,但置身於這美妙的山水田園中,坐在家裡搓麻將豈不是太浪費了?於是長假幾天,記者帶著兒子晨起聽鳥叫雞鳴,看鴨子嬉水,追趕“太陽公公”;上午上山爬樹,下河抓魚,奔跑在廣闊的田野上;下午去豬圈看豬,在竹林抓雞,去田裡看牛;晚上和親戚鄰居家的小孩玩打仗游戲,得勝歸來後再握手言和……在這樣的生活中,兒子熱愛自然崇尚自由的天性得到釋放,每一天都是那麼豐富多彩。
  湘潭當地有一習俗,就是春節期間有客人來訪哪怕是鄰居進來坐坐,主人也得放掛鞭炮以示歡迎。由於在“大城市”深受PM2.5之害,記者和岳父岳母達成默契:買最短的鞭炮來放,既遵循當地習俗,也減少空氣污染,可謂兩全其美。除此之外,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記者還帶著兒子種下了12棵樹,讓孩子體驗親近大自然的感覺,從小培養環保理念。
  節日期間,家家戶戶都準備了大量的美食,油水也比平時要大得多。雖然湘潭美食多多,但為避免“每逢佳節胖三斤”的節奏,一家人堅持少吃葷菜多吃素,終於守住體重的底線,實現了春節期間體重零增長的目標。孩子也在大人們的帶動下科學飲食,健康快樂地度過了每一天。
  派出所辦事受“暖遇”
  王地
  新風觀察員:本報記者王地
  地點:吉林九台
  關鍵詞:最“溫馨”
  今年春節記者探親來到吉林省九台市。九台隸屬於省會長春,距長春50公里,從北京出發,一趟動車6個小時到達長春,再換上一輛客車40分鐘就到了目的地。趕上春運潮,體會最明顯的就是出發當日早上6點鐘到達北京站,天還沒亮,但等候排隊進站的人已經黑壓壓一片。回家的人群大包小包,有的背著或許是給父母帶的按摩儀,有的拎著可能捎給親戚的北京烤鴨,眼神焦急但又帶著團聚的興奮,讓人看了不禁感慨:回家的感覺真好。
  在九台的幾天,恰巧需要到當地派出所辦點事,事不難辦,但頗為瑣碎,加上又逢過年,因此到派出所之前,心裡不免有些忐忑,做好了去看人臉色、打一場“持久戰”的準備。讓人沒想到的是,在窗口負責接待的女民警始終笑臉相迎,耐心解答詢問,併在電腦前認真操作了很長時間,幫助更改好所有事項,效率很高,而且絲毫沒有流露出厭煩情緒。臨走前,記者真誠地說了句謝謝,併在滿意度按鍵上按下“滿意”鍵。
  大年三十逛了一趟年貨大市場,發現不管是賣貨的商販還是來趕集的農民,臉上洋溢的都是滿滿的幸福,買東西時商家會實實在在地給你算價錢,還會多往袋子里給你扔進點菜,把零頭抹掉,東北雖冷,但人心熱乎。賣鞭炮的李大爺告訴記者:“俺們今年賣出去的炮比往年少了,大家都知道,霧霾挺嚴重的,還是少放點吧。”
  和先烈“跨時空交流”
  黃作穎
  新風觀察員:本報特約記者黃作穎
  地點:江西南昌
  關鍵詞:最“紅色”
  “當今的中國,有一群可愛的花朵,鮮艷美麗,生機勃勃;當今的中國,有一支龐大的軍隊,威武瀟灑,剛正不阿;當今的中國,有一顆匡扶正義的心,海納百川,氣壯山河……”迎著方志敏烈士雕塑,深情誦讀《可愛的中國》,過往路人還以為是在做“快閃”,紛紛按下快門。
  南昌是“紅色聖地”,春節初期天氣很給力,溫度高達26度,非常適宜外出。於是,正月初一,在爸媽的提議下,記者一家人來到離家不遠的方志敏愛國事跡陳列館,過個“緬懷年”。
  踏進館內,發現參觀的人員挺多,不少還是來自外省的游客。記者湊上前去,和一位來自廣東的陳大哥閑聊起來。“我們全家人第一次來南昌,專程趕來這裡,瞻仰方志敏烈士一生軌跡”。聽完陳大哥的話,記者心中莫名感動。
  是呀,我們這代年輕人是在《可愛的中國》、《清貧》的熏陶下成長的。只要提起方志敏,就自然而然地會想到他的《可愛的中國》,只要談論“可愛的中國”,我們也情不自禁地會想起方志敏。正因為有像方志敏一樣千千萬萬的革命先輩的犧牲和奉獻,才有了我們今日可愛的中國。如今,中國正在闊步前行,在世界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我們更應當牢記使命,為追尋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努力,將先烈的“正能量”永遠傳遞下去。
  靈機一動,記者向陳大哥建議:“要不我們兩家一道,和方志敏烈士做一個精神上跨時空的交流?”於是,出現了開篇那一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q16cqfllh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